“北伐”在中国历史苏瓦隆遭遇失利,形势岌岌可危的长河中是一个挺时髦的词苏瓦隆遭遇失利,形势岌岌可危,它往往代指历代南方政权为恢复中原、越过长江黄河天堑、统一全国的举动。北伐一般是南方政权为正统政权,或者是汉人政权,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所以北伐的主要战争集中在东晋、南北朝及南宋时期。今天小编就梳理一下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较为有名的“北伐战争”。
1.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又称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苏瓦隆遭遇失利,形势岌岌可危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因为刘备代表的汉室子孙,所以他的北伐是名正言顺的。故算是合理的北伐。
五次北伐,虽然蜀军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军;而曹魏也曾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结束后,由曹真为统帅向蜀汉发动过反击战,但因受蜀汉地形、气候影响而退军。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为苏瓦隆遭遇失利,形势岌岌可危: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2.东晋时期祖逖北伐
当时东晋政权刚刚建立,北方流亡到江南的人们为苏瓦隆遭遇失利,形势岌岌可危了恢复家园进行北伐。人物首推祖逖,当时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经过4年多的苦战,祖逖率领的北伐军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使石勒不敢挥兵南向。太兴四年(321年),正当祖逖抓紧积谷练兵,准备进军河北时,东晋朝廷派戴渊都督北方六州诸军事指挥逖军,并扼制逖军后路。同时东晋统治者内部斗争非常激烈。这些情形,使满腔热忱的祖逖忧愤成疾,病死军中。北伐功亏一篑,北方领土为后赵石勒所得。
3.东晋时期桓温北伐
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后赵国主石虎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朝廷趁北方大乱令殷浩北伐,后殷浩失败,大权归桓温,于是桓温开始了有名的三次北伐。
4.东晋时期刘裕北伐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 晋元兴二年(404年),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东晋朝政。时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慕容超信用奸佞,诛戮贤良,赋役苛重,激起民众强烈反抗。为了晋朝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刘裕为抗击南燕,外扬声威,遂欲挂帅北伐。 公元409年二月,南燕军队侵扰淮北,就正好给了刘裕一个机会。他上书皇帝,要求北伐,获得朝廷批准后,他迅速出兵,五月就到了下邳。.....
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后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划入刘宋版图,“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为刘宋永初和元嘉年间,休养生息,出现“余粮息亩,户不夜扃”的局面提供北部疆域的屏障,仍不失为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唐代史学家朱敬则称赞此次北伐:“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
5.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北伐
元嘉北伐是指南朝宋于元嘉年间主动进攻北魏一系列的征战,共计有三次,分别于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三次战争中宋文帝虽留守建康,各次派不同将领出征,但都会传诏传授战略。
三次北伐主要目标及战场均为宋的河南失土,战事耗费了不少兵力及物资,但结果全遭失败。尤其第二次北伐对江北各地造成极大破坏,江南人民也在恐惧震荡中,久久不能平复。宋文帝去世后宋更陷入内斗混乱中,北魏渐取得军事上的优势,逐步夺取宋的北方领土。
6.南朝梁武帝时期陈庆之北伐
南朝梁武帝萧衍欲以魏图魏,于梁武帝大通元年(529年)派将军陈庆之率7000白袍骑兵拥北魏北海王元颢北上。陈庆之率军连克荥城(今商丘东)、梁国(商丘)。大梁(开封)、荥阳、虎牢,遂入洛阳。魏主元子攸北逃,元颢在洛阳登位。时北魏主政者为尔朱荣,尔朱荣坐镇晋阳,遥制洛阳朝廷。尔朱荣闻洛阳有变,当即火速南下,边行边部署各部迅速南下集结,然后拥魏主进兵洛阳。陈庆之扼守河阳河桥,以拒尔朱荥之军。尔朱荣缚材为筏,渡过了黄河。元颢及陈庆之军溃败,元颢被杀,陈庆之逃回南朝。魏主重回洛阳。陈庆之入洛之战为刘宋以后南方对北方较深入的一次用兵,与刘宋时期的北伐一样,其进兵也速,其溃败也速。
7.五代十国后周柴荣北伐大辽
周世宗北伐契丹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为收复被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而对契丹发动的战争。在此次北伐中,周世宗一连收复了瀛州、莫州、宁州三个州(实际上是四州,还应加上易州)和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个关。然而,天妒英才,就在周世宗准备一鼓作气攻取幽州(今北京)时,突然病倒,不久病逝,享年39岁。从此,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后来的北宋王朝遥不可及的梦想。
8.北宋太宗时期的雍熙北伐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为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四路伐辽。
最初,四路大军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失地。但随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宋太宗急令宋军四路大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杨业一部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与小说演义中的杨家将大有不同啊)
此战的失利,使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
9.南宋高宗时期的岳飞北伐
1127年靖康之变,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1134年(绍兴四年)岳飞奉命挥师北伐,自鄂州(今湖北武昌)趋襄阳(今湖北襄樊),向伪齐政权的守军发起猛烈进攻,仅用二三个月的时间就按照预定计划收复襄阳、郢州(今湖北钟祥)、随州(今湖北随县)、邓州(今河南邓县)、唐州(今河南唐河)、信阳(今河南信阳)等六郡之地。这是南宋建立政权以来第一次收复大片失地。但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了彻底实现控制军队和压制主战派的目的,以“临军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
10.南宋孝宗时期的隆兴北伐
孝宗在经过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后,决定派张浚北伐。张浚坐镇扬州,派手下将领李显忠和邹宏渊北伐。宋军初战告捷,收复了灵壁和宿州。但金国很快在河南调集了兵力,反攻。因为李邹不和,宿州失守,接着宋军又在符离溃败,北伐失败。主和派看到战争失败,又重开求和论调,于是主和派开始占上风。主战派不甘妥协,坚决作战。孝宗试探了金国的议和条件,觉得太苛刻,不能接受。但此时,宋在北伐失败后,已无力再打下去了。金又乘机继续进攻宋,宋岌岌可危。最后,孝宗答应了金国稍做退让的议和条件,就是将完颜亮入侵后,宋收复的唐、邓、海、泗四州还给金国。改宋对金称臣为叔侄之国,将岁贡改为岁币,数量比以前减少20万。将秦,商二州的土地割让给金。这就是历史上的“隆兴和议”。
11.南宋宁宗时期的开禧北伐
南宋宁宗朝时首相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宋宁宗时,韩侂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宋宁宗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
韩侂胄北伐开禧二年,韩侂胄贸然进行北伐,结果很快就遭到了失败。北伐的失败让韩侂胄成为众矢之的。他的政敌史弥远借此与主和派和韩的反对派集结成联盟。而金人又以杀韩侂胄作为和谈条件之一。开禧三年十一月三日,史弥远等在杨皇后支持下,伪造密旨,将韩侂胄杀死,并将他的人头函首送到金国。
此后的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方的蒙古渐渐崛起,蚕食着金国。面对实力日趋衰弱的金国,南宋于1213年停止交纳岁币。以此为借口,1217年金军南侵,双方在两淮、荆襄一带展开了一些列攻防战。此后在长达几十年的宋金对峙中,处于守势的宋军始终也没能够再次举起北伐的大旗,北伐成为泡影。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宋室出降;1279年崖山之战,宋军再次败北,南宋王朝彻底覆灭。
在此后,还有朱元璋北伐蒙古(成功),太平天国北伐满清,这两个都是汉人北伐外族,也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的。以上的“北伐”实际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大多以失败而告终。说明历史上中国的北方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实力都明显高于南方,南方统一全国的条件与时机还不成熟。(不涉及民国时期北伐战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